庐山西海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处于鄱阳湖上游,修河中段,拥有46万亩水域,是鄱阳湖五大支流中最美的一片水域,并正式列入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维护修河的清纯美丽,我市2004年就开展了“保护母亲河——修河”行动;当前,我市又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加大了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
武宁县位于修河中段,拥有庐山西海74%的水域,保护庐山西海生态环境责任重大,2007年温家宝总理视察武宁时,嘱咐我们要保护好这片山水。为落实好温总理的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战略,近年来我们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一是实施环境保护工程。在县域经济实力偏弱的情况下,仍然把保护生态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好环保准入关,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不引,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整治行动,关闭了小煤窑、小钒矿、小造纸厂67家。加强水环境整治,取缔了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所有排污口,对庐山西海网箱养殖进行了清理整治,城区全部建设了医源性废水处理设施。目前境内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城乡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二是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等林业建设工程,加大矿山土地复垦及生态修复力度,近年共完成封山育林140多万亩、退耕还林18.8万亩、生态公益林128.57万亩。同时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4.1%。三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我们加大了投入力度,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如去冬今春,我县筹措资金1.5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400多万元,深入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共完成造林12.8万亩,获得了全省、全市“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先进县;同时结合造林发展生态农业,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三竹”、油茶、果业、茶叶和中药材等林产业发展。
虽然我们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在各地竞相发展的今天,修河水环境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矿山开采、水土流失、工业排污、生活污水、农业污染等等,给修河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已有氮磷超标、少数指标降到三类的危险信号。据省环保厅文件,2008年我县生态环境全省综合排名第64位。存在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仍不够到位。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武宁的生态环境很好,不存在环境问题,即使有少量污染,也不影响大局,没有必要因为环保问题影响发展;只要能加快发展,只要能带来税收,别人能上的项目我们也上,环保问题可以弹性处理。一些企业和个人则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保问题较为突出。二是工业污染治理还不够彻底。尤其是煤、钨、大理石等矿产开发,虽然经过不断整治规范,但目前仍然存在小规模、低水平无序开发的现象,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环境问题。而且当前沿修河地区都把发展矿业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总量的主攻方向之一,矿产开发项目有增无减,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三是城市环保基础建设滞后。城市污水处理厂尚未正式运行,当前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园区废水大部分直排河道;城市垃圾和工业废弃物还是以填埋式进行处理。四是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任重道远。农村脏乱差、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问题仍然存在,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不高,面源污染仍较严重,部分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养殖污水仍然直排河道,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五是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仍然偏低。每亩补8元,到林农手中只有6元,给农民增收带来了一定影响,难以调动林农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加强庐山西海生态保护工作,我县正在实施修河生态保护工程,加大环保工作力度。矿产开发突出招大引强,整合现有资源,实行集约开发利用。在全省各县区处于中率先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即将正式运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随新农村建设的铺开而日渐深入,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也在逐步提高。但由于我县仍属于欠发达山区县,财政收入低,在保护的同时,也制约了县域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给财政增长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当前我们感到最困难的问题仍然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
建议省、市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鉴于庐山西海的特殊位置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建议市政府积极向上争取水源涵养林建设补偿资金,每年专项安排五千万至一个亿的环庐山西海生态补偿资金。(作者系武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