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市人民政府:
九江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发改委主任喻子水受市人民政府委托作的《关于我市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会议同意这个报告。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市以沿江开放开发为突破口,以产业园区和开发区为依托,大力实施“强工兴城”战略,注重用产城融合的理念来规划和推进产业园区的建设,坚持以产业聚集推动城市拓展,以城镇升级促进产业发展,产城联动、融合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会议也指出了产城融合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产城融合发展认识不够深;产业支撑作用不够强;功能配套不够齐。为此,会议提出以下审议意见:
1、强化规划引领。一是科学编制产城融合发展规划。按照“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人口跟着产业走、要素跟着人口走”的理念,根据产业特征和城镇特色,编制我市产城融合发展的可操作性详细规划,形成产业发展规划、要素保障规划、功能配套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区域规划环评“五位一体”规划体系。二是坚持融合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有机统筹全市资源布局,坚持集约开发利用,做到融合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推进,确保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研究制订产城融合发展的统计指标和考核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不同,实施差异化考核,并纳入目标管理考评。严格规划执行,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延续性和权威性。
2、强化产业支撑。坚持把产业作为产城融合的支柱和动力源泉。一是积极谋划重大项目。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战略发展机遇,梳理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列入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促进大发展。二是推动完善产业链。针对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定向招商,高效承接国际、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做好“补链”、“延链”、“壮链”工作,完善产业配套,促进产业集聚。三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运用互联网+及电商产业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整合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通过技改扩能、增资扩产、重组合作等方式,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3、提升城镇承载力。一是建设一批地域特色新城。依托现有的产业园区和城镇,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和城乡发展,创新开发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培育壮大一批沿江特色产业、沿路物流节点、滨湖生态旅游、山区边贸中心新城。二是完善功能配套设施。适度超前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推进生产区、生活区、公共游憩区、配套服务区等功能融合。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力度,完善市场功能配套。尽快完善“水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建成城西港区、瑞昌港、彭湖湾工业园等产业园区、港区的铁路专运线。三是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促进服务类机构,建立健全公共技术、信息交流、中介服务和政府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4、完善政策保障。一是积极探索改革措施。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激发产城融合活力。尤其注重强化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作用,推动城乡发展同步、生活同质、要素同权。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整合各类涉农和涉企扶持资金,探索设立产城融合引导基金,专项用于鼓励园区生活性服务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大对园区、重点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三是完善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政策。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投入和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引进政策,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是充分发挥示范区作用。在积极申报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基础上,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探索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并总结经验在全市推广。
请市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本次会议的审议意见,认真研究办理,并将办理结果于四个月内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