箔竹古村风貌
罗 林
说实话,久没有去那些远去的深山沟壑、纵横交错的乡村了,没想到今天弟弟、弟媳早几日说起过的古村落让我实现了愿望,去看了,去实地领略了,感受颇深。
这个村落就是修水县黄沙镇箔竹古村。说它古村,我个人觉得是个近代的小村落。这里抬头见山,山路弯旋,自然造就了依山盘旋而居的生活环境,如今烙下的是这古老村庄家园的遗风遗骨,令人神往。
去往箔竹的路上,从县城出发到镇上都是改造好的公路,平坦宽阔;从镇里往村里行进,又是典型的乡村水泥路,再往里走就是沙石路,相互会车就要选择路肩够宽的地方才行;山路都是依山削壁而成,路面的不平,让行进的车辆缓慢前行。
上到半山腰时,一小石拱桥映入眼帘,桥下雨水绕桥而过,正欢快的叮咚作响。连接石拱桥的,是延绵的栈道,盘旋大山,沿伸在视野尽头,有如紧紧缠绕山腰的一条巨蟒。它就是山里人进出的通道,也称得上是山里的“茶马古道”。
越往里走,山峦重叠,越来越高,沿着高山盘旋而上,云雾缠绕着,犹如在云里穿行,似有孙悟空行走在漂浮的云端,时隐时现,甚是天高云淡彩云间,高山林立绿荫中。穿梭二十分钟左右,在山中高大树林荫蔽着的拐弯处,一座山门突然向我们敞开,眼前豁然开朗,向深处望去,房屋鳞次栉比,土地错落有致,好一幅和谐的画卷,无处不是点缀。
站在村落中,感觉从来没有这样奢侈的呼吸过氧气。村落周围高峦屏蔽,四面层林起伏,云雾游走缠绕,一旦天好,定会是天高云淡,浮云行走在蓝天之上,秀水穿梭在丛林之中,青山染照在凌霄远处。
村中的建筑风格既不是古老的,也没有现代建筑风格的任何体现,更没有像徽州标示的建筑,倒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沙石资源和原木材料,房屋都是用沙石混合烧制的带棕灰色的砖块垒堆而成。不少人家还用木头建成吊脚楼,多少像是城里楼房的平台,其实在村落就是聊天休闲的地方,也是家人和邻里交流的地方。
村落中,房屋之间彼此相连,就像城中的马路主次干相交互通,依山拾级而上下左右相通。每个台阶由沙石条垒砌而成,村中所有房前屋后左右形成的网络式的互通小径,可以说是四通八达,连水系也是自高往下环绕着村庄,似人身上的血管伸入到每家每户,小路的一旁是每户污水流淌外排的沟渠,比起现代化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还要完备。
走进村庄,村民都是满脸的笑容和满面的慈爱,他们那种纯朴敦厚,让人无比亲近。我到一处两个老人的家中,他们二老非常友善地邀请我进来坐,并热情地介绍村里的情况以及家庭的情况,并热情好客地泡茶,留我们吃饭。
当随意走进一户说是有两个儿子在外的老人家中,看到他们吃的穿的,我欣慰许多。中午吃的是水煮饭,菜是油豆腐煮肉,伴下饭的豆腐乳,老奶奶还吃着自养鸡下的蛋。我进到厨房,打开柜子,上下三层,一层放着米饭和剩菜,一层放着油盐等,还有一层放的是切好的腊肉和干菜。这里由于常年云雾缠绕,雨雾天居多,云遮雾绕的,相比于山下气温要低5摄氏度左右,村民告诉我,六月天都要盖被子,看到村民家中床上的摆设,都有两床以上的被褥等,我心坦然自若了,我想这也是改革开放带来了农村变化的一个基本亮点----吃穿温暖解决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延伸,在封闭的山村也出现了似农家乐式的餐饮,一户男劳力已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中年妇女办起来了家庭式的吃饭点,鸡是自养下蛋的母鸡,肉是腌制好的腊肉,竹笋、蕨菜是山下自采的,豆腐是自己加工的,蔬菜是房前屋后自种的,还临时包了大哨子,这真是原汁原味的,让我们品尝到了山村风味浓郁的山村真品菜肴。
村落中的生产生活悠然自得,年老的力所能及地劳作一些,更大点的基本上都是靠下辈们给的钱物悠闲自在、自乐有之地平静生活在故土难离的境界中。一位94岁的老奶奶,虽然牙齿掉光了,说话口齿不甚清楚,她告诉我,前几年也下山外出到孩子工作生活的城里住了几年,越是年龄大了,越想山里,就要儿孙将自已送回来,故土难离呀!
在村落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村中老人和小孩。一询问才知,壮劳力和妇女们要不出山谋事打工,要不就是下山陪孩子们读书而放弃山中自由的生活,也象中国式教育,儿孙读书让父母亲或者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放弃原有的生活,典型的相伴陪读,唯愿能出一个光宗耀祖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山泉水从山顶沙石崖壁顺缝隙流往低洼处,真正的潺潺流水,似有山泉之水天上来的意境。水声在山谷中如奏鸣曲般的经久不息,又如美丽的姑娘在如泣如诉,诉说着动人动听的幽寂心声……这就是村落美好生活的新鲜事,高兴快乐事,梦幻般的生活溢于言表却憧憬着未来。(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