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山西太原,人们一般都会设法看看驰名中外的晋祠。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西南悬瓮山麓,距太原市区约二十余公里。它以其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而闻名于世。主要景点有:叔虞祠、圣母殿、唐碑亭、金人台、水母楼、鱼昭飞梁、献殿等。我们也被那神奇的传说吸引至此。
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首先走进了叔虞祠。叔虞祠是晋祠内仅次于圣母殿的第二大建筑。叔虞,姓姬,名虞,系西周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那时有个诸侯国叫唐国,今晋阳境内,成王封其弟姬虞为唐国诸侯。叔虞到任后,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继父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走出叔虞祠,我们来到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最大而又最著名的建筑,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其高度为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殿身四周建回廊,前廊深两间,柱上雕有8条木质盘龙,内槽深三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出圣母殿,可见附近有一亭,名为唐碑亭,又名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碑高195厘米,宽为120厘米,厚27厘米,碑额左右各雕虫离一对,此为唐代碑额之特点。贞观十九年十二月,太宗征东还师晋阳逗留数月,重游“王业所基”之地,感慨万千,于次年正月撰书立碑,以报神恩,李世民所书“晋祠铭”圆笔、藏锋、行楷,是当今惟一传世的唐太宗书法真迹。
看过唐碑亭,我们来到金人台。所谓金人,并非真金所铸之人,实为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人们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宇不凡。在金人台前,我们听到这样一段故事: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走出金人台,我们来到水母楼。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嫁后横遭婆婆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婆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柳女回娘家,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边缀勾栏,凭栏赏景,益增诗情画意。
最后,我们走进献殿。献殿殿身三间,歇山顶、四周无墙,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上安叉子,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敬神时,燃一炷香,那五谷之气,便会使人置身于云雾漫漫,青烟缭绕的神秘氯围之中,从而使人的心灵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微妙的变化,上达于天,天人妙合。